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局长信箱 |网站地图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新闻发布
2025年云南省知识产权宣传周新闻发布会在昆明举行
2025-04-18 14:27  来源:云南省市场监管局  浏览次数:

2025年云南省知识产权宣传周新闻发布会在昆明举行

 

 

418日,2025年云南省知识产权宣传周新闻发布会在昆明举行。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云南省知识产权局局长夏生安向新闻媒体介绍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的成效。

2024年,云南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发展的激励作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推动知识产权事业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为支撑新质生产力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注入动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知识产权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根据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工作计划,明确目标、压实责任,共同推动“十四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全面落实。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全省合力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知识产权创造实现量质齐升。

2024年,全省专利授权3.38万件;发明专利有效量3.18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32件,同比增长15.2%17.2%。商标有效注册量76.65万件,同比增长10.7%;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5个;累计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60件,全国排名第六位;版权作品登记17.7万件,同比增长62.2%。获国家授权的林草植物新品种53个,累计授权419个,全国排名第四位。通过国家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23个,通过省级审定270个。

 

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更加有力

在司法保护方面,以“昆仑”专项行动为抓手,持续严打侵犯知识产权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行为,累计侦破各类案件1067起,同比增长9%,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234万元。统筹四大检察职能,办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231440人,批捕36人,起诉126人;办理知识产权保护公益诉讼案件17件,地理标志保护公益诉讼案件16件。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7571件,审结案件6946件,知识产权案件平均结案时间缩短至35天,同比减少近16天。

在行政保护方面,组织开展“剑网”“龙腾”“蓝网”等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行动,全省共立案受理专利侵权案件651件;开展现场巡回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成功调解4起专利侵权纠纷。查办版权案件113件;开展全省打击网络侵权盗版集中办案行动,对43件侵权盗版案件线索进行联合督办。海关查扣涉嫌侵权商品543批次,案值794万元,涉及商品12万件。依托“厅局长坐诊接诉”,及时回应和解决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疑难问题。持续开展维权援助机构清零行动,共建立维权援助机构275家,实现全省129个县(市、区)全覆盖。

在协同保护方面,全省各级知识产权行政、司法部门开展跨地区跨部门保护协作,办理案件37件。实施“行政调解+司法确认”工作机制,完成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45件。健全技术调查官参与专利行政裁决工作机制,入库技术调查官35人,参与办理19起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多部门协同开展“打假护牌”“青少年版权保护”等专项联合执法行动。11个部门协调配合,加速推进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警务联络官”制度,设立知识产权刑事保护“警务联络官”150名。在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个片区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探索建立自贸试验区多个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日益显现

在促进转化运用方面,我省出台“云南省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十五条措施”,为全省专利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有效运用财政预算资金,建设2家省级专利转化运营中心、1家省级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人才培育基地,支持41家产业园区、高校、企业实施专利转化促进项目。2024年全省专利转让出让3148次,受让3426次;许可868次,被许可610次。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23.46亿元,同比增长54%。备案专利密集型产品2108个,认定专利密集型产品40个,产值超140亿元。专利开放许可声明数和达成许可数均位居全国前列。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点率达100%,组织6080户知识产权优势示范、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等企业开展存量专利评价。16家企业通过创新管理知识产权国际标准认证。

在加大品牌培育方面。全省设立商标品牌指导站59个,提供公益服务5300余家(次)。全省核准地理标志专用标识使用企业达790余家,同比增长14%。累计支持88家企业开展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带动农民就业30余万人,产生经济效益40亿元;“宣威火腿”“石屏豆腐”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有力助推云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全省87个区域品牌开展价值评价,“普洱茶”“宣威火腿”品牌价值超100亿元,分别达到692亿元、103亿元,进一步扩大了我省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组织滇菜名店、名师、名菜等评选活动,加强滇菜品牌培育。开展第八批“云南老字号”评定,持续传承创新,不断壮大老字号队伍。云蔗“081609”品种高峰期糖分打破国际最高纪录。对“气血康口服液”等8个中药大品种及云南特色鲜明的21个中药小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年销售收入增幅超30%

 

知识产权服务效能持续优化

在公共服务网点布局方面,全省累计获批国家级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达14家,设立商标业务受理窗口18个,专利代办处工作站17个,备案省级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点75个,实现全省16个州市全覆盖,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便利化、规范化服务。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昆明市、大理州列入试点。累计设立版权服务工作站56家,2024年新增民间文艺类、法律咨询与援助类版权服务工作站。

在提高公共服务效能方面,我省业务受理窗口各项业务大幅提升,办理专利许可合同备案较2023年增长6.2倍,专利权质押登记同比增长83%,专利优先审查同比增长86%,各项业务均按时限高效完成,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专利信息赋能专业领域全流程创新,助力高效益转化”案例,入选国家2024年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优秀案例”并在全国宣传推广。海关实施“一企一策”指导服务,促成“下关沱茶”等8个商标向海关总署申请备案。

 

知识产权国际交流纵深推进

成功举办云南省首届面向南亚东南亚地理标志国际交流活动,深化了国际地理标志创新发展合作,提升了云南地理标志国际影响力。全省16个州(市)的地理标志产品在会议上进行展示,省内相关协会、企业等与周边国家达成合作协议,促进我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区知识产权研讨会和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扩大了国际视野。推进国家级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昆明分中心建设,涉外风险防控能力持续提升。鼓励省内创新主体与南亚东南亚等国家相关机构合作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支持国际科技特派员赴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服务,深化了在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深度合作。

 

知识产权人才基础不断夯实

2024年,认定省级知识产权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实务人才三类人才83人,累计认定364人;认定省级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9所,累计认定113所。知识产权领域9人入选“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专项。积极组织知识产权类资格考试,53人取得知识产权专业职业资格,42人取得专利代理师资格。全省涉外律师人才库入库209名律师,为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专业服务。全省各部门举办各类知识产权业务培训1.2万人次,为全省知识产权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25年是云南“3815”战略“三年上台阶”的决胜之年,也是“十四五”知识产权规划收官之年。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将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工作,高标准谋划“十五五”知识产权事业,合力推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再上新台阶。

 

 

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在持续提升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方面,云南省今年将采取哪些重点措施?

夏生安:近年来,我省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地理标志运用和保护。截至2024年,全省共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60件,分别位列全国第18位、第6位。产品涉及咖啡、茶叶、中药材、果蔬、粮油等品类,覆盖全省16个州(市)。地理标志用标主体达790余家,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2025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持续提升全省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建设云南省地理标志运营中心。通过建设全省统一的综合性地理标志运营平台,汇聚全省地理标志资源,吸引生产企业、经销商、采购商及相关服务机构参与,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集中展示、管理、销售、宣传,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多层次营销。推动我省地理标志产品从分散经营向集中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组建云南省地理标志企业联盟。发挥云南省商标协会作用,指导组建云南省地理标志企业联盟,构建地理标志用标企业“抱团协作、资源共享、能力共建、协同发展”的工作格局,为全省地理标志用标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加快商标品牌指导站建设。2025年全省商标品牌指导站力争达到100个。为全省经营主体提供商标品牌培育、运用、维权等服务,特别是为地理标志用标企业提供商标品牌打造、海外商标布局等一站式服务。

推动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去”。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地理标志标准互认。举办第二届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地理标志国际交流活动,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地理标志的交流合作。在活动上设立地理标志产品展示区,集中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标志产品及产业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全省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打印 关闭窗口